新一轮改革重点明确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近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经验成果交流会议,通报三年行动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及重要经验成果。并要求永不停歇扎实做好国企改革重点工作,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抓好重点改革任务,切实推进改革有效做法制度化长效化,强化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应用,抓紧研究谋划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行动。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途径”,体现了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同步进行的思路。“两个途径”,一是指在国有企业层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效率、人才、品牌方面的提升,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指在国有资本层面,要优化布局,增强核心功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的经营载体,国有资本是国有企业资产配置的结果。“我们只有做强做优做大了国有企业,才能做强做优国有资本。通过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而增强国有资本在战略安全、战略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
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
“国资国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效。”张玉卓指出,近年来,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组织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专项行动,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一大批企业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力、产业引领力、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部分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达到了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
在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看来,国务院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开展的系列部署,可以说是从“管理提升”到“价值创造”的转变。
她进一步解释道,一是从规模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企业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聚焦企业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和治理效能,提升质量效益效率。考核是指挥棒,实际上从国资委对央企的业绩考核指标变化上也不难看出中央对央国企要求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从2020年就开始设置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强化企业创新驱动;首次设置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更加强化了对投入产出效率的考核;2023年,业绩考核指标从“二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并连续多年设置资产负债率指标,引导企业降低负债风险,不断提升资产质量。
二是从单一价值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提出了从企业整体价值视角看待和衡量企业的价值创造。同时,打破了以往单一股东价值视角,扩展了企业价值范畴,提出从员工、客户、股东、社会、国家的多元价值视角看待企业的整体价值创造的目的,创新了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的评价和估值方向。
三是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首先从理念上要树立长期主义价值观,基业长青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很多企业因过分强调短期利益而牺牲了长期发展,只有树立长期主义价值观,企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其次从行动上,要求注重实现短期绩效和长期利益的平衡,要更加注重长期利益,对国企来说,必须聚焦主责主业,从客户价值创造出发,长期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卓越产品,建设卓著品牌,持续提升创造价值能力。
贯穿企业决策全过程
张玉卓强调,国资央企要强化改革攻坚,着力构建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良好生态。要把价值创造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决策全过程,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加强董事会建设,在准确判断市场、准确预见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理性决策。
把价值创造融入企业管理运营诸环节,以对标促达标、以达标促创标,增强集团化管控、集约化运作能力,加强成本管控、管理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精益运营和精益管理。
把价值创造导向体现到有效激励约束各方面,加快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更大力度实施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中长期激励,营造人人想价值、人人创价值的良好氛围。
强化分类改革,针对不同类别企业,建立更加科学精准的考核工作体系,指导推动企业提升价值创造的整体功能。 加强组织领导,逐级落实责任,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整体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张玉卓最后强调:“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调研督导,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确保开局之年推动价值创造行动开好局起好步。”
转自:法治日报